文|微微笑了牛途网
01.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每个人都害怕自己的善良被利用、被辜负、被欺骗。
特别在面对下一代教育,我们更是无比为难、无法自洽。
我们在教孩子善良时,却又忍不住担忧:
这世界会善待我的孩子吗?
会不会越善良越成为被欺负的“软柿子”?
对普通人来说,不作恶就够了吧,善良留给强者吧?
对此,李玫瑾表示:
“我非常理解这些家长的心情,但我不能接受这种想法,不能因为怕吃亏、怕被欺负而不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教孩子善良,不培养下一代的公德心。”
深以为然。
我们想要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吃亏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如果大家都不教孩子善良,只顾着自己只扫自家门前雪,那么我们又会给孩子制造一个怎么样的社会呢?
那必将是一个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刻薄戾气超重的社会。
到时候,谁也不会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不教孩子善良,到头来会害了孩子,我们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
正如李玫瑾在《心理抚养》所说的那样:
“我们不能将孩子培养成只顾自身、对他人和社会冷漠无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否则报应可能最先落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在晚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孝敬。”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何尝不是一种因果报应吗?
不善良的孩子,是不会善待自己的父母。
谁也不想最终被反噬,落得个晚景凄凉,老无所依吧。
不教孩子善良的父母,晚年将自食恶果牛途网,别不信。
02.
当然,在教育孩子善良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善良需要有智慧
善良是需要智慧的,讲原则、有条件。
说得文艺一点,就是善良需要锋芒,不然就无法维系善举的。
如果善良的人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被社会毒打,那么他的善良就不能坚持到底,甚至还会黑化,变成一个很可怕的坏人。
正如李玫瑾所言,“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作为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识人辨事,让孩子明白哪些人能值得帮助,哪些事情必须拒绝。
同时,要牢记讲原则,守护好自己的边界,不要做烂好人,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没有边界的善良,终将耗尽自己,也惯坏了他人。
我们的善良,只为那些值得的人和事。
第二,善良有时候还能救命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告诉我们:
善良很重要,善良在某些特殊时刻可能会救你的命。
因为善良的人甚至在自己生命面临威胁时还在替别人着想,在危机时刻软化了犯罪人的心。
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讲述到一个善良的孩子在生死关头自救的案例故事。
面对罪犯的尖刀,他没有咒骂,没有哭嚎。
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来敲击着凶手的内心:“家里只有我一个独子,我上有奶奶,有残疾的大伯,有父母,我要为他们养老……”
在最危险的关头,孩子善用同理心、动情地说:“你也有妈妈,如果你妈妈回家见不到你,她会多难过呀?”
没想到,这句话直接让罪犯黄某破防了。
黄某大哭:“我死了他们也不会知道。”
听到这里,这男孩竟安慰道:“您别难过,如果您愿意把我当作你的干儿子,您老了我把您接过来一起养老。”
男孩真的太机智、太善良了。
他心中一直装着的是:对家人的责任,是对他人之母的悲悯,甚至是对施暴者孤独灵魂的体察。
第三,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心理抚养很重要
看过《心理抚养》,你可能都会知道:
人之初以情感抚养为主,情感抚养是心理抚养的第一序列。
作为父母能用心亲自抚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友好、安全以及温暖,孩子才会逐渐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成为一个亲社会行为的人。
试问,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善待过,长大后他怎么懂得如何善待身边人、善待家庭以及社会呢?
相反,如果一个人他具备亲社会行为,或者说表现出善良的品质,那就证明了他得到了良好的初生抚养。
心理抚养很重要,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03.
善良很重要,但要有一个度。
如果对方拒绝或者回馈恶意时,我们就毫无愧疚回收自己的善良。
不被他人裹挟,不被道德绑架,做我们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就行。
真正的善良,是要带着清醒的认知,懂得识人辨事,以及坚守自己的原则。
很感谢李玫瑾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原来“善良教育”,除了要考虑我们自身眼前的利益,还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孩子的养育问题以及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
作为父母亲的,要教孩子善良,更要教他守护善良的铠甲。
这是为人父母最深远的功课,也是我们为未来社会负责的选择。
如果你对育儿、家庭亦或是人性有困惑,想获取更多更实用的为人处世的大智慧,那么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全两册),你就别错过。
这套书凝结了李玫瑾多年的心血,超越了普通的育儿技巧和理论,从反向思维出发,把孩子的成长放在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有菌的社会大环境中审视,探讨如何“心理抚养”,避免养出对家庭与社会无用的“白眼狼”。
让我们深刻见识到社会的多元和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幽微和真实,从而更好地养育好孩子。
愿好书伴随着你,照亮你和孩子生命的某个角落。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