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本周六将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启幕金多多配资,为粤港澳大湾区观众带来跨越千年的敦煌文化艺术盛宴。7月25日,大展正式开幕前一天,记者提前探营,率先探秘这场文化盛事,一睹敦煌文物“天团”风采。
据了解,本次大展展品共205余件/套,包括数字复原洞窟6个、临摹彩塑4件、壁画临摹品60余幅、珍稀文物真迹80余件套。展览通过“丝路明珠”“佛国圣境”“人间万象”“石室宝藏”“考古探秘”“众心一念”六个部分,结合实物与多媒体展示,全方位、深层次呈现敦煌文化的深邃内涵。观众若在每件展品前停留30秒,需要近2小时方能粗略看完展览全貌。
六座复原洞窟还原“敦煌秘境”
步入展厅,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六座复原洞窟,多为特级保护洞窟,第3窟和第285窟属于不开放洞窟,莫高窟年代最早的第275窟更是首次实现数字化整窟输出,第320窟壁画全部都是临摹壁画。在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生动导览下,观众得以深入佛国圣境,在壁画肌理与彩塑神韵中探究“石窟中的秘境”金多多配资,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风采神韵。
第275窟是莫高窟现存最早、开凿最早的北凉三窟之一,窟内主尊交脚弥勒像通高达3.34米,是北凉时期塑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莫高窟近2400尊塑像中年代最早的塑像之一。纵观275窟雕塑和壁画,可以深刻感受到敦煌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艺术、西域艺术及诸佛教艺术在这里与中国传统艺术互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石窟艺术。
西魏时期建造的莫高窟第285窟被誉为“中国的万神殿”,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纪年,佛龛主壁的域外菩萨与窟顶的中原神灵共聚一堂,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在此并存交融,此窟为不开放特级保护洞窟。
走进盛唐时期的莫高窟第320窟,在这个洞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壁龛内的塑像艺术,原塑有佛陀、弟子、菩萨像金多多配资,现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塑像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莫高窟第3窟则是莫高窟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也是不开放特级保护洞窟,是敦煌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南北两壁各画千手千眼观音像,洞窟虽小,艺术水平极高。
来到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此窟历史令人扼腕痛惜,小小斗室内曾藏有近900年的7万余件文物,其中写本年代最早为东晋,最晚为北宋。但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及时保护,致使文物流失到英、法、美、日、俄等多国,藏经洞文物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国宝荟萃,珍品文物组团“南下”
探展现场,观众俨然参与到一场敦煌国宝珍品的盛大聚会,从中系统了解到敦煌艺术的发展历程。展览集结了北凉石塔、回鹘文木活字、蹲狮砖等14件国家一级文物,禅定佛像、《全天星图》等敦煌珍品;展出壁画更是弥足珍贵,多为上世纪40—50年代敦煌研究院的前辈艺术家临摹珍品,具有极高代表性。
14件国家一级文物承载敦煌厚重历史与艺术价值,令观众大开眼界。北凉石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实例,其造像内容、文字、图符和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佛教与中国传统信仰融合,并逐步展现中国特质。隋代蹲狮砖作为敦煌画像砖代表,集古代绘画和雕刻艺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雕刻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回鹘文木活字是莫高窟北区出土文物,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为单位的活字实物,开创了拼音活字印刷的先河,是世界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入选“国家宝藏”的《酒账单》,这部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的残卷《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因历史原因被一分为三,首段藏敦煌研究院,中段经日本回流后入藏敦煌研究院,尾段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如今借助数字技术终得“影像合璧”。 《全天星图》(原件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是现知全世界最古老、星数最多的星图,敦煌星图绘制700多年之后,欧洲才出现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星象图,令今人惊叹于古人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如何清晰绘制出此图,一代代人探索天空矢志不渝的决心也在文物中得以具象化。
本次探展之旅中,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文物,形式多样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也为观展增添了无穷乐趣。敦煌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的莫高窟第285窟数字沉浸体验,借助利亚德公司支持提供的4K高清屏,观众可以身临其境穿越到精美绝伦的壁画世界,打破时空束缚;南山博物馆二层中庭的“衣见敦煌”互动体验,还可以从30多套AI生成的敦煌主题服饰自由选择,现场拍摄敦煌壁画同款数字写真,亲身感受敦煌服饰的独特魅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陈紫嫣 摄影 霍健斌 赵炎雄 实习生 程佳丽金多多配资
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