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张新型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海试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外界判断来看天弘配资,这很可能就是我国第二批次055大驱的首舰“东莞舰”,而且它距离正式服役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作为我国现役最先进的水面作战舰艇,第二批次055的出现自然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与期待。
早在这批舰艇开建之前,网上就曾流传出各种说法,认为新一批055可能会搭载电磁炮、激光武器等未来作战装备,甚至有人大胆猜测会采用核反应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动力驱逐舰。然而,从目前实际曝光的情况来看,第二批次的055与第一批次相比,并没有出现传言中的跨代变化,整体性能差异并不算特别显著。
从外观细节上来看,能够确认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舰艇的舷窗设计发生了调整。首批次055舰艇一共有15个舷窗,单个面积较小,而新批次减少到11个,但单个舷窗面积明显增大。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高舰桥内部的视野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操作环境。第二天弘配资,烟囱部分的改动更为直观,新舰的一号烟囱顶部增加了一个向后倾斜的风帽。这种设计其实在首批后四艘舰艇上就已经应用过,目的是将烟雾尽量引向舰艇后方,避免弥漫至舰桥区域,影响视线甚至造成腐蚀。第三点变化出现在主炮部分,新一批次的舰炮上取消了梯子,可能意味着舰炮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员维护和操作的参与度降低。除了这三点,其余外观变化并不明显。
展开剩余63%不过,外界猜测更多的还是隐藏在外表之下的技术升级。例如,有分析认为新一批055的雷达系统可能迎来大幅度提升。目前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通常采用氮化镓材料,但已有传言称中国正研发基于全氧化镓的新一代T/R组件。如果这一技术真的应用在新舰上,那么雷达的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都会实现质的飞跃。氧化镓不仅单位功率更高,还具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能在高温和复杂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这对于远洋作战意义重大。
尽管第二批次055暂未搭载电磁炮和激光武器,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完全没有可能。按照现代海军舰艇的寿命规律,一艘大驱服役周期往往在20~25年之间,其中通常会在服役10~15年时进行一次“中期改造”,把成熟的新技术加装上去。055大驱在设计时就已经预留了足够的升级空间,因此未来等电磁炮、激光武器技术完全成熟后,完全可以在中期改造中安装,就像美国航母发展中不断升级的模式一样。相比之下,过早使用不成熟的技术,可能会重蹈美国“福特级”航母的覆辙——纸面性能再强大,因故障率过高而实际战力大打折扣。
即便如此,新一批055的建造和服役本身就是中国海军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有8艘055服役,数量对“第一岛链”范围内的战略需求基本够用,但若中国海军要走向远洋,在印度洋、太平洋中部等更广阔的区域开展行动,现有的数量就显得不足。考虑到军舰出勤率受维护与故障等因素影响,实际能在远洋同时部署的数量要比总数少得多。以70%出勤率计算,8艘055能保证外出任务的可能也就6艘左右。
而一旦战略目标是走向全球,真正与美国海军展开抗衡,那么所需的055数量可能要达到20艘甚至更多。因此,第二批次的开工与下水,正说明中国海军正在按部就班地迈向更高层次的远洋作战能力。无论是外观优化、雷达升级,还是未来预留的改造潜力,都预示着055大驱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扮演中国海军的“王牌”角色。
发布于:天津市富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